|
||||||
|
健康上海行動——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年)摘要:
各區衛生健康委(疾控局)、發展改革委、教育局、科委、經委(商務委、科經委)、民政局、財政局、市場監管局、體育局、工會、紅十字會:
為貫徹健康中國戰略決策部署,落實《健康中國行動—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年)》、上海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健康上海行動的實施意見》和《健康上海行動(2019-2030年)》有關要求,深入開展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專項行動,切實維護本市居民健康,市衛生健康委等部門聯合制定了《健康上海行動——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年)》,現印發給你們,請遵照執行。
上海市衛生健康委員會 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
上海市教育委員會 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
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 上海市民政局
上海市財政局 上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上海市體育局 上海市中醫藥管理局
上海市疾病預防控制局 上海市總工會
上海市紅十字會
2024年5月7日
健康上海行動——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年)
為貫徹健康中國戰略的決策部署,落實《關于印發健康中國行動—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實施方案(2023—2030年)的通知》《上海市人民政府印發<關于推進健康上海行動的實施意見>的通知》和《健康上海行動(2019-2030年)》有關要求,著力解決威脅居民健康的關鍵問題,深入開展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切實提升心腦血管疾病整體防治水平,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主要目標
(一)以基層為重點,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創新體制機制和工作模式,推進“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提升本市居民健康素養水平;將健康融入所有政策,動員全社會參與,加強政策引導和資源統籌,有效降低人群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和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提升心腦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健康相關生活質量。到2030年,持續完善慢性病綜合防治體系;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的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能力和質量進一步改善,本市居民心腦血管相關健康素養顯著提升,心腦血管疾病防治技術取得較大突破;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及危險因素水平上升趨勢得到有效控制,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到160/10萬以下。
二、實施危險因素控制,降低發病和死亡風險
(二)強化部門責任,落實健康政策。將居民心腦血管健康促進融入各有關政策中。不斷完善科學運動支持性政策。優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進一步增加公共體育設施場所數量和覆蓋范圍,發展居民身邊的體育健身組織,指導居民科學運動,促進各類體育場所向社會開放。研究制定并推廣健康食堂、健康餐廳等標準,研究試點餐飲及預包裝食品營養標識、含糖飲料標識、健康食譜等。鼓勵全社會參與減鹽、減油、減糖。鼓勵食鹽企業生產和銷售低鈉鹽,并在專家指導下推廣使用,做好低鈉鹽慎用人群提示預警。單位食堂、餐飲機構、養老機構等推廣合理膳食。鼓勵開展多種形式的全民健身賽事活動。辦好市民運動會、城市業余聯賽、職工健身匯等群眾性品牌賽事,加強全民健身與重大國際體育賽事、重大節慶活動有效聯接,引領全民健身新時尚。加強健康體檢規范化管理,企事業單位完善職工年度健康體檢和健康檔案;健全學生和老年人健康體檢制度,制定相關慢性病健康體檢指南,倡導個性化健康體檢服務。加強中小學生健康教育,保障在校運動時間,把學生體質健康狀況納入學校考核評價體系。強化對高校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的監測和評估干預,把高校學生體質健康水平納入對高校的考核評價。持續強化無煙環境建設,廣泛禁止煙草廣告,加強公共場所禁煙監管執法。完善戒煙門診、12320戒煙熱線、線上戒煙等戒煙服務網絡建設,提高醫務人員開展簡短戒煙干預的意識和能力。促進兒童青少年早期健康行為養成,預防青少年吸第一支煙(包括電子煙)。(市衛生健康委、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教委、市經濟信息化委、市民政局、市市場監管局、市體育局、市總工會、市疾控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樹立個人健康觀念,加強健康監測。提升心腦血管健康觀念,強化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意識,形成人人關注心腦血管健康的良好氛圍。在全社會加強健康宣教,特別是針對心腦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的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對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認識。充分利用多種媒體開展面向全人群、形式多樣的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宣傳教育。不斷拓展健康宣教陣地,與著名景觀、生態發展相結合,形成具有上海城市特色的健康促進氛圍。提倡居民定期進行健康體檢。建立居民健康檔案與老年人健康體檢、職工健康體檢等數據的共享機制。鼓勵在社區、醫院、企事業單位和公共場所開展自助檢測。加強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綜合評估,開展覆蓋35歲以上人群的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監測。倡導心腦血管疾病高危人群經常測量血壓,每6個月進行血脂、血糖檢測。推廣家庭血壓、家庭血糖定期自測,指導居民及時了解個人超重肥胖的狀況。(市衛生健康委、市中醫藥管理局、市政府新聞辦、市總工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三、加大全民健康教育力度,不斷提高健康素養
(四)向公眾提供權威健康知識。建立健全健康教育體系,普及健康科學知識和中醫藥養生保健理念與方法。廣泛宣傳合理膳食、適量運動、戒煙限酒和心理平衡等健康科普知識,規范慢性病防治健康科普管理。到2030年,30歲及以上居民高血壓知曉率達到65%,18歲及以上居民糖尿病知曉率達到60%,居民對血脂異常、吸煙、飲酒等危害的認識有效提升。制定實施中醫治未病干預指南,推動應用“中西醫融合、‘防治康’結合”治未病服務。推廣應用中醫藥治未病適宜技術,將中醫治未病理念融入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市衛生健康委、市中醫藥管理局、市政府新聞辦按職責分工負責)。
(五)拓展健康知識傳播渠道。進一步豐富面向個人、家庭、社區、社會等各層面的健康資訊傳播形式和傳播內容,引導群眾遵循健康生活方式。鼓勵學、協會組織專家開展多種形式的、面向公眾的健康科普活動和面向機構的培訓工作。鼓勵電視臺、電臺、報刊和網絡媒體開辦優質健康科普節目。推進全市各級醫療衛生機構運用“上海健康頻道”等媒體開展健康科普。推動“互聯網精準健康科普”,綜合使用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等前沿技術,加強精準健康科普教育,準確對接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各級工會組織開展面向職業人群的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健康宣教。創新和豐富預防方式,貫徹零級預防理念,全面加強幼兒園、中小學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知識和健康行為方式教育。地鐵、機場、車站、商超、寫字樓等人群密集場所要根據實際情況設置相關設施,傳播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相關健康知識,不斷提升公眾健康意識。強化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的健康教育與促進職能。完善全科醫生、專科醫生培養培訓內容,使醫務人員掌握與崗位相適應的健康科普知識,并在診療過程中為病人主動提供健康指導。(市衛生健康委、市教委、市交通委、市商務委、市中醫藥管理局、市政府新聞辦、市總工會按職責分工負責)
四、加強心腦血管疾病綜合監測,不斷提高監測質量
(六)加強本市心腦血管疾病綜合監測。持續監測心腦血管疾病及相關危險因素的流行情況;掌握健康生活方式、相關危險因素和主要心腦血管疾病流行特征及變化趨勢。落實心腦血管急性事件登記報告制度,拓展心腦血管疾病監測網絡,加強心腦血管疾病發病和死亡監測,提高心腦血管疾病發病、死亡和殘疾等負擔評估水平。完善監測組織管理體系,落實各級監測責任,提高監測效率及質量。規范信息管理,保護患者隱私和信息安全。(市衛生健康委牽頭,各有關部門配合)
五、強化關口前移,創新心腦血管疾病同防同治路徑
(七)拓展社區心腦血管疾病防治服務范圍。加大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血壓、血糖、血脂“三高共管”力度。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心腦血管疾病危險因素檢測能力的標準化建設,規范開展血壓、血糖、血脂、腎功能檢測和心電圖、超聲心動圖、頸動脈超聲等相關檢查。到2030年,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基層規范管理服務率均達到90%,治療控制率均達到45%,治療率、控制率在2018年基礎上持續提高,35歲以上居民年度血脂檢測率達到35%。探索將冠心病、腦卒中患者的二級預防和康復治療納入家庭醫生簽約服務范圍。鼓勵具備條件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設立卒中門診,加強腦卒中高危人群的健康管理,開展腦卒中預防及腦卒中患者的康復管理。持續推進中醫藥融入社區衛生服務一體化均衡發展和家庭醫生制度建設。大力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全面推廣中醫藥技術方法在心腦血管疾病防治中的應用。以中醫專科專病聯盟等中醫醫聯體建設為抓手,提升基層中醫診療能力,切實發揮中醫藥服務在分級診療中的作用。到2030年,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提供6類以上中醫非藥物療法的比例達到100%,社區衛生服務站提供4類以上中醫非藥物療法的比例達到80%。(市衛生健康委、市中醫藥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加大心腦血管疾病早期篩查和早診早治力度。創新心腦血管疾病同防同治路徑。鼓勵二級及以上醫療機構開展慢性病健康管理支持中心建設,加強個體化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綜合評估。優化心腦血管疾病早診早治流程,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二、三級醫療機構全面開展35歲首診測血壓,強化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脂等篩查。針對心腦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建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與二級以上醫院的協同早診早治模式。加強出生缺陷預防干預,完善產前診斷(篩查),新生兒先天性心臟病篩查率達到98%。(市衛生健康委牽頭,各有關部門配合)
(九)提升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能力。發揮慢性病綜合防治服務體系、醫療聯合體、中醫專科專病聯盟和醫療質量控制中心作用,持續提升醫療機構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心腦血管疾病規范診療能力。不斷開展繼續教育、在職培訓和質量提升工作,進一步優化完善相關技術指南、操作規范,提高醫務人員心腦血管疾病及其危險因素管理能力。(市衛生健康委牽頭,各有關部門配合)
(十)推進心腦血管疾病防治新模式。豐富“互聯網+醫療健康”服務,促進二級以上醫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信息互聯互通,推廣智能化預防與診療技術,提升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能力和質量。實施整合式慢性病社區健康管理模式,加快推進社區慢性病健康管理支持中心建設,為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服務提質增效。(市衛生健康委牽頭,各有關部門配合)
六、完善急救體系,提高規范化、同質化診療水平
(十一)加強急救知識與技能普及。積極推動應急救護培訓進社區、進農村、進學校、進企業、進機關、進家庭,普及全民應急救護知識,使公眾掌握必備的心肺復蘇、腦卒中識別等應急救護知識與技能。加強重點行業、重點場所、重點人群急救知識與技能培訓,將急救知識和基本急救技能培訓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加強公共場所自動體外除顫器(AED)等急救設施設備配備,對配備的急救設備加強巡檢,確保緊急時刻能取可用。選樹群眾性自救互救典型人物,宣傳勇于施救的典型案例,倡導“關愛生命救在身邊”文明風尚,不斷優化公眾急救支持性環境。(市衛生健康委、市紅十字會、市教委按職責分工負責,各有關部門配合)
(十二)加強院前院內急救銜接。鞏固“醫防融合”腦卒中預防與救治體系,規范胸痛中心建設與管理,加強院前醫療急救體系建設,暢通院前院內一體化急救綠色通道,實現院前急救與院內急診有效銜接。加強市、區兩級救治能力建設,動態更新發布腦卒中、胸痛“急救地圖”。到2030年,所有二級以上醫院卒中中心均開展靜脈溶栓技術。(市衛生健康委、市中醫藥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三)加強心腦血管疾病醫療質量管理。完善心腦血管疾病相關診療指南、技術操作規范和(或)臨床路徑等。推動心腦血管疾病相關醫療質控中心全覆蓋。針對重點病種和技術,指導醫療機構有針對性地開展改進工作。(市衛生健康委負責)
七、加強科技創新攻關,解決防治關鍵技術問題
(十四)加強臨床醫學研究和協同網絡建設。推動信息、生物與醫學融合發展,推進慢性病綜合防治研究,加強慢性病防治科研布局。發揮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及其協同創新網絡、區域公共衛生中心等在臨床研究與成果轉化方面的引領示范帶動作用,持續提升心腦血管防治科學水平。(市科委、市衛生健康委、市中醫藥管理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五)加快防治科技成果轉化與推廣。加大對應用價值突出的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科技成果支持力度,在財政投入、政府采購等方面加強支持,加強成果轉化、評價和推廣。促進生命科學、生物醫藥新技術的轉化應用,推進慢性病防治適宜技術的研究和應用。加強人工智能在慢性病防治領域的應用研究,探索在疾病風險評估、慢性病臨床輔助診斷系統、糖尿病視網膜病變等影像識別篩查和健康監測等方面的應用。(市衛生健康委、市科委、市財政局、市醫保局及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八、組織實施
(十六)加強組織領導。優化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工作領導協調機制,衛生健康主管部門加強統籌管理。強化技術支持機構的業務管理與指導職能。各區要強化責任,明確部門職責和分工,將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納入年度工作計劃,確保各項措施落到實處。(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七)加強統籌協調。加強心腦血管疾病防治行動與健康上海其他有關專項行動的有機結合、整體推進。相關部門要加強資源統籌和協同,引導全社會共同參與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工作,加強力量整合,完善激勵機制,形成心腦血管疾病防治的強大合力。(各有關部門按職責分工負責)
(十八)狠抓督促落實。結合上海市防治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中長期規劃評估、年度工作考核等對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工作的動態評估,加強督促指導,及時發現問題,科學調整策略,切實保障防治工作效果。(市衛生健康委牽頭,各有關部門配合)
|
Copyright ?2015 廣東穗康醫藥有限公司
粵ICP備15022662號(粵)
-技術支持:信息管理部|聯系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