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中藥“逆襲”的理想與現實摘要:
醫藥網4月9日訊 從2015年起化學藥注冊就開始改革,而對于中藥的注冊改革則較晚,在2017年總局辦公廳公開征求《藥品注冊管理辦法(修訂稿)》意見時才初見中藥、天然藥物注冊分類的變更方案。
本文旨在回顧目前中藥注冊申報、優先審評與法規的變更情況,以尋求中藥、天然藥物未來的發展機會。
十二批自查:中藥與整體情況持平
從中藥進入自查批次的情況可側面反映目前中藥注冊申報的現狀。十二批自查批次中,中藥受理號占12%,2017年8月第八次自查之后就沒有中藥進入受理號。中藥的撤回率和公告不批準率基本與整體情況持平。
265個中藥受理號中共有15個產品(15個受理號)進入藥物臨床試驗數據現場核查計劃公告,但僅3個產品獲批上市,分別是:以中藥6類申報的成都圣康藥業的九味黃連解毒軟膏(注冊名為克疣毒軟膏,國藥準字Z20160002)、以中藥6.1類申報的聚協昌(北京)藥業的金花清感顆粒(國藥準字Z20160001)和以中藥3類申報的浙江康德藥業的丹龍口服液(國藥準字Z20170001)。目前獲批的產品還是屬于第一批臨床自查核查公告的產品,且是藥物臨床試驗數據現場核查計劃(第6號)前的產品。
進入藥物臨床試驗數據現場核查計劃公告后還撤回的產品有:成都華西天然藥物的拈痛祛風顆粒和長春英平藥業的頑痹消膠囊。
自2012年江蘇康緣藥業的銀杏二萜內酯葡胺注射液獲批以后,中藥注射劑再無產品上市。哈爾濱紅豆杉生物制藥、上海開潤生物醫藥和黑龍江紅豆杉藥業三家公司聯合申報的注射用海參糖胺聚糖復審之后還是未獲批準。
中藥的優先審評目前僅有5個受理號,由此可見中藥研發項目稀缺,能夠符合國家優先審評標準的項目更是稀缺。如表3所示,進入優先審評的產品都在臨床階段,暫無生產階段產品,并且以顆粒和口服液為主,入選優先審評的理由也以兒童用藥為主。
小結
臨床自查核查后,中藥的新藥批準文號已連續兩年下降到個位數,納入優先審評審批的也只有5個,這從側面反映了目前中藥研發慘淡的困境。
中藥相關政策:中藥注射劑最受關注
目前中藥行業最關注的研發政策主要有:中藥注射劑再評價、中藥經典名方免臨床、中藥優先審評審批、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技術指導原則和中藥毒性藥材質量控制要求。而中藥行業最關注的臨床應用政策是輔助用藥、重點監測藥物、臨床路徑和醫保支付對中藥使用的限制。
中藥注射劑一直在中藥醫院終端市場占據50%以上的規模,零售終端該占比約為30%。咸達數據V3.5發現,現有中藥注射劑批文共973個,對應135個產品通用名;中藥注射劑批文數排名前20的都是注射液。
中藥注射劑再評價需要關注藥物不良反應,如皮疹、瘙癢、胸悶、惡心、心悸、寒戰、過敏反應、頭暈、嘔吐、呼吸困難。CFDA近年發布的《藥品不良反應信息通報》、修訂說明書和《國家藥品不良反應監測年度報告》的相關產品中,涉及中藥注射劑批文數排名前20的主要有香丹注射液、魚腥草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紅花注射液、參麥注射液、黃芪注射液、生脈注射液、燈盞花素注射液、清開靈注射液等14個產品(如表4)。這意味著20個中藥注射劑730個批準文號中的486個批準文號在再評價中需要提升安全性。
2017年輔助用藥、重點監測藥物、臨床路徑和醫保支付等政策對中藥限制使用影響最大的類別還是中藥注射劑。中藥注射劑的有效性研究勢在必行,其中銷售額偏高的三大治療領域如抗腫瘤、抗病毒和心腦血管領域,需參照目前已發布的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技術指導原則進行研究。
小結
中藥注射劑再評價是擺在不少以單一中藥注射劑為主營收入的中藥生產企業面前的生死難關。過此難關,還要從藥學研究積累開始,不是一朝一夕能夠解決的。
中藥經典名方:遲遲未見目錄
免臨床的中藥經典名方的研究同樣是業界關注的重點。原定于2017年發布的中藥經典名方目錄卻遲遲未能如期發布。
筆者所拿到的100個名方中,咳嗽、帶下、泄瀉、水腫、喘證和中風是名方數相對較多的疾病領域。
劑型方面,近70%是湯劑和飲劑,16%是散劑,12%是丸劑。這意味著擁有中藥顆粒劑和口服溶液劑生產線的廠家更有可能參與中藥經典名方研究的競爭。
100個名方中,個別名方由于含有毒性藥物(如附子)、原方劑組成含有非藥典藥材(如荷葉)、個別資源屬于名貴藥材等原因,有可能被踢出名單之外。
小結
中藥古典名方之所以吸引業界,關鍵還是“免臨床上市”這一利好政策。然而,目錄未能如期發布,讓政策紅利遲遲未能落地。因此,中藥古典名方這塊“蛋糕”能不能吃到、怎樣吃到,現在還言之過早。
結語<<<
中藥發展將進入新篇章,但由于中藥在世界范圍內的獨創性,恐怕各生產廠家都要摸著石頭升級。
中藥的逆襲需要現代藥學研究到位、臨床基礎數據積累充分,才有可能從量變到質變。
日本企業對中藥的研究值得我國企業學習,去年9月平安就以16億元入股日本第一大漢方藥生產商津村。國內中藥企業或許可以考慮投資日本的漢方企業,以獲得優質資源。
|
Copyright ?2015 廣東穗康醫藥有限公司
粵ICP備15022662號(粵)
-技術支持:信息管理部|聯系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