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三醫聯動改革,藥械企業必須抓住幾項核心摘要:
醫藥網8月27日訊 從9年前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出臺至今,我國醫藥行業從依靠政策紅利的高速增長期更迭至行業分化的交織期。“新醫改”經過了八年的探索,已基本確立以“三醫聯動”為核心的改革策略。可以說,“三醫聯動”是中國醫改的魂。
“三醫聯動”是針對醫療機構改革、醫療保障制度改革和藥品生產流通的體制改革。通俗的理解,分別從藥品的使用方(醫療機構)、藥品的支付方(醫保)、藥品的提供方(生產流通)進行聯動式的改革,也只有醫療、醫保、醫藥真正的聯動,改革才能持續開展下去。
我國“三醫聯動”改革的政策預期,也是醫藥企業在醫改深水區中確定發展路徑的行動指南。因此醫藥企業只有把握住“三醫聯動”改革方向的核心脈絡,看清行業的發展趨勢,方能贏得未來。
一、醫藥改革政策核心:結構調整、產業升級
醫藥行業整體高增長時代已經過去,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是發展的兩大主旋律。如圖1-1所示。
在供給端:一方面,通過新版GMP認證和仿制藥一致性評價,去除落后產能,淘汰一大批落后企業;另一方面,鼓勵創新,用創新藥品提高供給質量,出臺優先審評審批政策,加快具有臨床價值藥品的審批進度,同時設計藥品上市許可人制度,激發國內創新藥的研發能力。
在流通端:實施兩票制,壓縮流通環節,杜絕層層加價,有利于加強藥品監管,規范流通秩序,減少中間環節,擠掉流通的“水分”。
在需求端:通過降低藥占比、招標二次議價、限制輔助用藥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擠掉藥品使用中不合理的“水分”。
未來中國醫藥市場的生態演變趨勢:
(1)在市場需求驅動因素下,中國醫藥市場將繼續保持快速增長。
醫藥市場是剛性需求市場,與人口結構的變化、疾病譜的變遷密切相關,我國的人口老齡化進程正在加快,到2020年全國50歲以上人口的比例將從2010年的24%攀升至33%,慢性疾病的發病率也會日漸升高,從而帶動醫療需求增長。
其次,在持續增長的醫療衛生支出中,政府支出的比例也在不斷提升,預計醫療衛生支出在中國GDP中的占比將從2011年的5.1%達到2020年的7%。上述這些因素的疊加,必然帶動中國醫藥市場保持快速增長。
(2)醫藥市場進入“騰籠換鳥”時代,產品更替流動性加快。
“騰籠換鳥”是經濟發展過程中的一項戰略舉措,醫藥行業調整結構的意圖已經十分明顯。優化審評鼓勵創新、一致性評價等政策快速推進,進一步考驗醫藥企業質量水平及抗風險能力,低質量的藥品會逐步淘汰,高質量仿制藥(即通過一致性評價或國際認證)的市場機會大增,創新藥將面臨“以量換價”,利潤會有一定下滑,同時市場份額將大幅提高。醫藥行業進入優勝劣汰、創新升級的新政策周期。
(3)市場競爭態勢發生重大改變,本土企業的競爭優勢逐步顯現。
未來外資藥企在中國市場策略將發生重大調整,本土企業的競爭優勢突顯。主要表現:在高端市場,本土企業依靠逐步提升的產品質量、相對較低的價格優勢加速擠占外企原研產品份額;在基層市場,外企產品依舊有較強的產品力,但受制于高成本的自營模式,因此“本土銷售隊伍+外資品牌產品”將成為主流的商業合作模式。
(4)企業將逐步由單一的發展模式向合作平臺型的發展模式演變。
上市許可人制度的推行實現了藥品上市許可證和生產許可證的兩證分離,對于藥品的生產和研發不再捆綁,勢必會節省藥物開發成本,縮短上市時間,給整個中國醫藥企業發展帶來新的生態環境。企業發展模式也將由單一的“研、產、銷”一體化的重資產發展模式逐步向國際流行的平臺型合作式的輕資產發展模式演變。
(5)政府監管機制將后移,以終端藥品合理使用作為監管重點。
從未來監管趨勢看,政府將臨床合理規范用藥作為監管重點,并將由過去“降藥占比、限輔助、限抗”等粗放式監管模式向更加精細化的“臨床路徑”監管模式轉變,準入競爭將成為醫藥企業未來核心的戰略,政府事務能力再次成為企業需要塑造的核心能力。
|
Copyright ?2015 廣東穗康醫藥有限公司
粵ICP備15022662號(粵)
-技術支持:信息管理部|聯系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