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MAH制度試點讓企業嘗到了哪些“甜頭”?摘要:
醫藥網7月10日訊 “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以下簡稱MAH)制度試點在我國是一項制度改革。安必生是這項制度改革的受益者。”近日,上海安必生制藥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雷繼峰這樣對記者說。
MAH制度是國際社會普遍采用的藥品管理制度。與我國上市許可與生產許可合一的“捆綁”管理模式不同,MAH制度是將上市許可與生產許可分離,允許藥品上市許可證明文件的持有人自行生產藥品或委托其他生產企業生產藥品。
從2015年11月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七次會議通過“關于授權國務院在部分地方開展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制度試點和有關問題的決定”至今,MAH制度試點已近4年。在試點期間, MAH制度在鼓勵新藥創制、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產業升級等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
創新活力進一步激發
安必生成立于2007年,在近10年的時間里,都是從事制藥技術服務,幫助國內制藥公司實現產品在美國的上市和銷售。但研發出來的產品是別人的,在合作對象賺得缽滿盆滿的時候,安必生基本沒有盈利。2013年,安必生在美國申報了產品,并在國內找了合適的委托生產商,準備自己做產品。
2015年11月和2016年1月,安必生的仿制藥孟魯司特鈉咀嚼片和孟魯司特鈉片被美國FDA批準上市。而此時,國內MAH試點也開始實施。令雷繼峰驚喜的是,試點允許研發機構和科研人員申報藥品注冊,不具備生產條件的可委托其他具備條件的企業生產。在原有管理模式下,安必生的產品想要上市,首先要投資建廠。“那樣的話,我就投資不起了。征地建廠,投資起碼上億元,而且沒有2~3年時間下不來;我們就一個品種,其后續生產、運行維護等費用也很高。”雷繼峰說。
2018年6月,安必生憑借同品種在美國上市的共線生產線申報國內上市獲批,成為國內首家持有藥品上市許可的藥品研發機構。值得一提的是,由于免除了投資建廠,安必生的產品在國內上市時間縮短了約2~3年。
而對安必生來說,MAH制度試點不僅使其有了自己的產品,更使其研發投入有了市場回報——其持有的孟魯司特鈉片作為國內同類產品中首個通過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的產品,受到大量醫療機構的青睞。
事實上,安必生不過是受益于MAH試點的研發機構的縮影。資料顯示,和記黃埔醫藥(上海)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1類創新藥呋喹替尼膠囊于2018年9月批準上市,得益于MAH試點,其審批時間從以往的2~3年縮短為15個月;上海君實醫藥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的創新抗PD-1單克隆抗體藥于2018年底獲批上市,受益于MAH試點,其上市時間縮短了約3~4年。
“MAH制度試點大大激活了企業的創新活力。”江蘇省藥監局注冊處處長王宗敏說。據悉,截至目前,江蘇省各類試點申請223件,其中由科研機構提出的申請為56件,占全省申請總數的25.1%。而在上海,已有48家申請單位共125件(76個品種)提交了試點申報資料,其中31個品種是尚未在國內外上市的“全球新”1類新藥。
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
在進一步激發研發機構創新活力的同時,MAH試點還有利于整合資源配置,推動產業升級。
隨著環保要求提高或者城市重新規劃,有些藥企面臨整體搬遷。對藥企來說,異地選址重建不僅需要資金,更需要時間,已上市銷售的產品甚至面臨著停產的風險。2016年,無錫曙輝藥業有限公司需要整體搬遷,其將原工廠所擁有的文號都轉為持有人,工廠放棄重建,直接將持有的品種委托給其他企業生產,既節省建廠時間,也節省建廠資金5000萬,同時加快了持有品種的上市時間,其主打產品環孢素軟膠囊經委托生產上市,一年銷售達2000萬元。
王宗敏認為,整體搬遷的企業在申請成為持有人后,實現了可進可退。部分市場銷售好的產品可以在新建廠房過程中先進行委托生產,市場銷售不好或者沒有銷售的產品則可以放一放,既能保證上市產品的市場供應,也避免了生產線重復建設。
此外,一些集團公司也在MAH制度試點過程中,嘗試將各控股子公司的藥品批準文號轉移到集團公司持有。以上海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為例,溴吡斯的明片及卡馬西平片這兩個產品批準文號均歸上海中西三維藥業有限公司所有。2018年4月,上海醫藥成為上述兩個產品的持有人,上海上藥中西制藥有限公司、上海醫藥集團青島國風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分別作為受托生產企業。上海醫藥相關人士表示,根據集團總體戰略,中西三維以發展綠色原料藥為主,不再發展固體制劑業務。
“集團成為持有人,有利于集團按各子公司生產加工能力將產品進行整合,使各子公司成為有特點、有優勢、有規模的生產基地,促進企業良性發展,同時由集團公司對上市產品質量負全責,有利于保證藥品的可及性。”上海醫藥相關人士說。
“MAH制度有助于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華北制藥新制劑分廠廠長劉樹林說。在他看來,MAH制度也給具有強大生產制造和質量控制能力的藥企帶來了諸多市場機會。據悉,從2016年起,華藥新制劑分廠就從內部質量管理、生產管理等多方面著手準備,廣泛跟業內溝通,積極承接委托生產。目前,新制劑分廠已經簽訂了8個產品的委托生產協議。“預計我們的產能利用率提高了8~10個百分點。”劉樹林說。
|
Copyright ?2015 廣東穗康醫藥有限公司
粵ICP備15022662號(粵)
-技術支持:信息管理部|聯系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