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4+7”帶量采購政策下零售藥店有哪些機遇摘要:
醫藥網8月16日訊 “4+7”帶量采購政策出臺后,行業遵循“品質一致,低價者得”原則推動原研藥和仿制藥同臺競爭。在此趨勢下,藥品價格勢必下行,以往的藥品高利潤時代將一去不復返。在前期“4+7”帶量采購中標結果出爐后,中選品種紛紛大幅降價,藥品利潤空間顯著壓縮。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11月底,中國藥店總數達到48.9萬家,其中連鎖門店25.5萬家。藥品高毛利時代逐漸退幕時,是否將零售藥店置于困境?而零售藥店突圍的機會又在哪里?
“4+7”中的市場機遇
8月13日,“2019西普會”舉行,中康研究院發布的藍皮書指出,隨著醫保控費、公立醫院藥品零差率、藥占比限制、醫保支付方式改革等新醫改政策陸續實施,間接推動醫療機構處方外流進程,推動患者向零售藥店流動。中康資訊總裁吳瀚向記者表示,處方外流考驗的是零售藥店的專業能力,要求藥店擁有接手、處理醫院處方的能力以及在慢病管理過程中的服務能力。吳瀚提到,零售藥店同時也應該提高自身運營效率、提升連鎖藥店的零售技術。
中康資訊副總裁蘇才華稱,“4+7”帶量采購模式的深入推廣,將對企業原有的模式造成較大沖擊,但無論是采購端的變革還是決策端的“重點監控合理用藥”,或者是醫保目錄調整,其核心均是控費增效,解決老百姓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蘇才華預測,“4+7”帶量采購等行政手段將加速產業結構轉型的進程,這個過程將會擠掉大量價格泡沫,“采購品種大幅降價,原研產品市場份額被擠占,未中標產品在醫院市場基本出局”。
目前,受業界熱議的處方外流現象成為了藥品需求從醫院內轉到醫院外的一大契機。處方外流指的是醫療機構按照藥品通用名開具處方,患者可憑處方到醫療機構或零售藥店自主購藥,保障患者的處方知情權和購藥選擇權。
百洋醫藥集團董事長付鋼表示,從國家的頂層設計來講,“醫”“藥”分開是確定的,所以現在不僅藥品是零差價,不久前醫療器械、耗材也零差價了。“再加上DRGS(診斷相關分組)付費、開藥越多醫生獎金越少這種結算機制的變化,醫院已經沒有動力再去搶處方了。過去一年中國有20多個省份明文規定,嚴禁醫院限制處方外流。”
付鋼同時認為,在“4+7”帶量采購規則下,零售渠道成為原研非專利藥實現品牌價值的好機會。他稱,在“4+7”規則下,藥品只有兩種,一種是非專利藥,一種是專利藥,而基本上原研的非專利藥都沒有機會中標,醫院選擇的一定是國產的通過仿藥一致性評價的新藥,非專利藥的品牌藥只有在零售市場才能得到很好的回報。
“零售藥店總的客流是在下降的。為什么下降?因為跑到線上去了,我看到的數據就是,約40%的保健品在線上買,OTC(非處方藥)也是,但是處方藥在線上買幾乎不可能。OTC和保健品受到了線上的強大沖擊,如果藥店不發展處方藥,以及醫療器械、醫美新品類,未來是很難活下去的。”付鋼說。
醫藥流通企業應練好“內功”
在政策對藥品銷售市場的變革引領下,零售藥店的藥事服務能力、慢病管理服務能力、營銷能力等將成為下一輪競爭的關鍵。而公立醫療機構的醫藥銷售體系也同時面臨著變革。當這些需求向上傳導到醫藥商業公司時,也考驗著他們的服務體系是否能滿足終端客戶的產業轉型需要。
九州通醫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劉樹林表示,根據目前市場情況來看,如何完善企業自身的物流配送能力以及提升資金使用效率是醫藥商業流通企業應該研究的課題。“隨著我們商業流通企業集中度提升,規模效應是最大的一個亮點。我們自身的物流體系建設至關重要,包括配送能力、客戶服務能力等。還有,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率也是醫療流通企業的課題。”
在藥品市場進入調整周期時,醫藥零售商面對的不確定性增大,且較低的毛利空間是行業普遍現場,因此老百姓大藥房連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謝子龍在論壇上表示,穩健的發展是更加負責任的做法。謝子龍稱,2017年、2018年醫藥零售行業瘋狂地掀起并購,上市公司與資本方均參與進來了,但是最近停下來了。“為什么停下來?因為估值太高了。最近我們公司的幾個案子都被我斃了,對方還按照股市5300點的時候的訴求跟我們談并購,我肯定做不到。因為未來不確定性太多了,我們不敢有半點閃失,我更希望穩健地發展。當速度和效率以及質量發生沖突時,我更愿意選擇后者來考慮生存質量的問題。”
“中國的醫藥零售行業能否承擔起藥品銷售主渠道的歷史責任?未來以下四個方面非常重要,首先是解決處方來源問題,保證處方來源的真實性;第二是醫保對接問題,這也是專業藥房發展的標準;第三是物流規范問題,專業藥品需要冷鏈物流送藥上門;最后就是藥事服務能力。基于這四個標準,未來中國處方藥的供給責任只能由線下的專業藥房承擔。”付鋼認為。
|
Copyright ?2015 廣東穗康醫藥有限公司
粵ICP備15022662號(粵)
-技術支持:信息管理部|聯系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