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西醫開中成藥須通過培訓 我國用藥日趨合理規范摘要:
醫藥網9月20日訊 非中醫類別的醫師,經過不少于1年系統學習中醫藥專業知識并考核合格后,遵照中醫臨床基本的辨證施治原則,可以開中成藥處方。日前,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以下簡稱“國家衛健委”)發布《關于印發第一批國家重點監控合理用藥藥品目錄(化藥及生物制品)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規定了中成藥處方權事宜。這意味著,沒有經過相關培訓的西醫不再具有開中成藥的權限。
曾連任5屆中國藥典委員會委員的周超凡告訴記者,我國大部分中成藥都是西醫開的。北京中醫藥大學中藥學院臨床中藥系主任張冰教授也表示,這是業內比較流行的說法,因為真正的中醫通常會開中藥藥方,開中成藥的比較少。
2012年,北京市中醫藥管理局調查顯示,超過70%的中成藥是由西醫開出的。2008年北京市18家醫院調查結果顯示,在被調查的醫院中,西醫開具中成藥處方不合格率最高為43.4%。
不懂中醫藥理者開中藥 容易引發患者不良反應
張冰舉例說,一些中成藥的藥物成分是相似的,比如血栓通脈膠囊、脈血康膠囊等這些均以活血為主要作用的藥物,里面均含有水蛭的成分,如果疊加使用,患者可能出現皮下出血、牙齦出血等問題。
除了藥物疊加問題,中醫用藥講究辨證論治,而西醫則是辨病治病,周超凡說,如果“熱病”用“熱藥”就是火上澆油,“寒病”用“寒藥”則是雪上加霜。
中成藥屬于中醫藥范疇,因此在使用過程中也需要辨證論治,張冰在接受采訪時強調,普通的感冒其實也有寒熱之分,這就是為什么有的人喝了藿香正氣水很管用,而有的人喝了卻沒有用,“因為辨證不準確,沒有和中成藥的藥性掛上鉤。”
用藥安全是第一位的
《通知》下發以后,有不少人擔心會減少中成藥在臨床中的使用量,這樣一方面會影響中醫藥的發展,另一方面也會降低中成藥的銷量。張冰表示,確實有同行表達過這樣的擔憂,不過她認為,比起藥品的銷量,用藥安全更重要。張冰解釋說,使用藥品的第一目的是治病,醫藥工作者首先應該站在患者的角度去考慮,這是大前提。
《通知》規定,取得省級以上教育行政部門認可的中醫專業、中西醫結合專業、民族醫藥醫學專業學歷或學位者,參加省級中醫藥主管部門認可的兩年以上西醫學習中醫培訓班(總學時數不少于850學時)并取得相應證書者,或按照《傳統醫學師承和確有專長人員醫師資格考核考試辦法》有關規定跟師學習中醫滿3年并取得《傳統醫學師承出師證書》者,既可以開具中成藥處方,也可以開具中藥飲片處方。
張冰認為,具體培訓的學習年限和學時要根據醫生的實際情況制訂可操作方案,兼具一定的靈活性,并應該有配套的參考資料和培訓措施。
中醫藥的生存靠治療效果,而不是賣藥
對于很多人擔心的限制西醫開中成藥會影響中醫藥的發展,張冰覺得這樣的擔心沒有必要,中醫藥生存了這么多年,是因為可以踏踏實實地幫助患者,而不是靠一些藥的銷量。
有些人擔心西醫可能不愿意主動參加關于中醫的培訓,需要強制進行培訓。張冰認為,有些事情是水到渠成的。另一方面,因為中醫藥在治療慢性病方面被廣泛使用,所以中成藥在臨床中有不可取代的地位。
北京協和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醫師王穎軼一直希望可以成為一名中西醫結合的醫生。原因是王穎軼在多年臨床實踐中感到,很多患者化療后全身難受,但是西醫的方法解決不了他們的痛苦和問題,比如乏力、心慌等癥狀中醫更擅長去解決。王穎軼表示,如果自己以后沒有時間去考取開中成藥的資質,會考慮在團隊中加入一名中醫醫生。(在《通知》沒有發布之前,北京協和醫院就有傳統規定,沒有考取相關資質的西醫不可以開中成藥——記者注)
我國用藥日趨合理規范
2018年12月,國家衛健委印發了《關于做好輔助用藥臨床合理應用管理有關工作的通知》。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在對記者的回應中指出,此舉是為了規范醫療機構輔助用藥臨床應用,提高合理用藥水平,有效控制醫藥費用不合理增長,減輕患者的用藥負擔。
日前發布的《通知》中公布了第一批國家重點監控合理用藥藥品目錄(化藥及生物制品)共20種藥品。國家衛健委醫政醫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了20種藥品目錄的產生方式:首先由各醫療機構依據藥品屬性和臨床應用價值遴選本機構輔助用藥品種,在此基礎上,各機構輔助用藥按使用總金額進行排序,并以使用總金額前20名作為該機構輔助用藥目錄,報省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省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匯總轄區類醫療機構上報的目錄,選取使用金額最大的20個品種報國家衛健委。
國家衛健委匯總全國各省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提交的目錄后,經相關專家對數據進行整理分析,選擇使用金額最大、上報最集中的20種藥品形成最終目錄。同時,由于輔助用藥尚沒有明確的、權威的界定,為避免爭議,經有關專家研究論證,目錄以“重點監控合理用藥藥品目錄”名稱發布。
|
Copyright ?2015 廣東穗康醫藥有限公司
粵ICP備15022662號(粵)
-技術支持:信息管理部|聯系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