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采購、使用均受限 自費藥為生存尋找新出路摘要:
醫藥網4月23日訊 近日,一份在業界流傳的《2020年醫藥服務管理工作要點》(以下簡稱“工作要點”)提出,要盡快制定增補品種的3年消化方案,于今年6月底前將國家重點監控品種剔除出目錄并完成40%省增補品種的消化。
據統計,目前已有北京、天津、山東、四川、湖南發布了剔除出醫保目錄藥品名單。另外,河北、江西、安徽等多省份也發文明確將按照40%、40%、20%的比例,分三年踢出原增補目錄上的藥品,且重點監控藥品優先調出。被剔除出醫保目錄后,這些藥品只能由必需的患者自費購買。
就在此前,上海陽光醫藥采購網發布《關于上海市2019年度自費藥品議價價格核查情況的公示(第四期)》,公示了20個議價價格高于五省市最低價的藥品名單和10個《國家藥品供應保障綜合管理信息平臺》無外省市價格信息的藥品名單。
按照要求,如果生產企業不能按時提交材料,證明其價格合理性,則上述藥品將依照自費藥品管理的相關辦法暫停掛網資格。顯然,在醫保部門成為“超級買手”的大背景下,那些醫保目錄外藥品的日子將越來越不好過。越來越多的自費藥,將在采購和使用環節受到嚴格監控。相關藥企必須對應政策內、政策外和線上三大市場,重新構建產品戰略,形成不同的產品線,才能活下去,也才能活好。
增補品種如何險境求生?
醫藥觀察家:“工作要點”明確,于今年6月底前將國家重點監控品種剔除出目錄。重點監控,加之“優先調出”醫保目錄,那這些品種的市場會否因此大幅消減?面對“人人喊打”的境遇,相關企業又該如何求生?
史立臣:重點監控品種屬于輔助用藥品種,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在臨床上確實沒有多大的臨床價值,在使用過程中,更多的是企業通過灰色利益來促進產品的銷售和使用;另一類是實際上有臨床價值,但企業并沒有深入挖掘和研究,而是通過灰色輸送,使得藥品大量使用或不合理使用,從而造成醫保和患者的巨款負擔。因此,必須區分,不同的產品,最后的結果不一樣。
相關企業如何求生?
第一,最快的方式是轉戰院外市場。院外市場有藥店、診所、民營醫院等,存在很大的銷售量。
第二,服務技術專業化藥房。如DTP藥房,因為很多DTP藥房在處方上跟醫院的藥房有非常大的對接。現在在診療的時候,醫生告訴患者去哪個藥房買藥已經成為普遍現象,院外市場、DTP藥房是很好的市場。
第三,如果產品有臨床價值,就要盡可能地想辦法做安全性、有效性研究,最終進入臨床路徑。未來醫保支付的品種一定是進入臨床路徑為主的品種。
第四,如果企業的研發團隊比較強,試試能不能找到新的適應癥。例如,血必凈被國家列入重點監控,如今對重型或者微重型的新冠肺炎患者有效,這就是一個新的適應癥,國家也明確血必凈適應癥可以增加,以后被重點監控的可能性會大大降低。
第五,如果產品有部分或很有臨床價值,就想辦法發展聯合用藥。很多疾病的治療,既有主治藥品,也有輔助類藥品,所以開發聯合用藥是一個很好的方向,但國內能有這種思維的企業不多,這是個方向,難度很大。
第六,藥品本身層面很難做下去的話,不如盡快轉型,去研發和收購一些相關治療領域的藥品。任何企業的營銷團隊、經營團隊都有一個偏向,其醫生資源、終端資源及營銷傾向等都會傾向于某一個領域,研發、收購相關領域的相關藥物,原有的這些資源就能直接利用。
第七,此次疫情國家對中藥有很大的認可,所以中藥領域有很大的發展機遇。但前提和關鍵是得做臨床,有明確的臨床數據,確保安全性、有效性。在中藥領域研究出新的中藥處方,有明確的臨床數據,最終能夠進入國家醫保目錄,這是中國企業都有的一個機遇。
第八,國內不行的話,就看看全球的市場有沒有機會。此次疫情使得中國在藥品制造這方面的知名度大大提高。國家現在醫保控費越來越嚴格,但其他國家并不一定,可以借著此次疫情看看全球市場的機遇在哪里。
在現有的情況下,如何讓進入重點監控目錄的品種活下去不是藥企主要的考慮方向,個人覺得真正的考慮方向在于藥企重新構建產品戰略。如今有三個藥品市場,一個是政策內市場,以公立醫療機構為主,受政策影響較大;另一個是政策外市場,包含藥店、診所、民營醫院等;還有一個是線上市場。藥企重新構建產品戰略,要對應這三個市場形成不同的產品線、產品結構,這樣藥企才能活下去,才能活得好。
鄭佩:自全國各地重點監控目錄橫空出世以后,雖然每個省份的目錄有所差異,但目錄內品種都不同程度受到處方限制。特別是國家重點監控目錄問世,并被踢出2019版醫保目錄后,自今年1月開始,銷量出現斷崖式下跌。重點監控品種在醫保報銷、DRG疾病分組及醫院管理三個層面的擠壓下,院內市場前景堪憂。特別是針劑,生存很難。院外銷售能夠緩沖銷量下滑速度,但畢竟不是長久之計。
沈明:一旦被調出醫保目錄,重點監控品種的銷量大幅下降毫無懸念!如果面對的局面是“人人喊打”,某些品種,還有存在的意義嗎?
醫藥觀察家:“工作要點”提出,要盡快制定增補品種的3年消化方案,并于6月底前完成40%省增補品種的消化。對省增補品種來說,三年的過渡期時間也將是做出艱難轉型的最后三年。相關藥企該如何做好轉型?
鄭佩:至今沒有正式的文件明確按照40%、40%、20%的比例在三年時間內完成省增補醫保品種調出,所以這個只是工作會議記錄。每個省份情況不一樣,可能有的會按照這個節奏,有的會三年之后“一刀切”。藥企應該抓住醫保動態調整的機會,按照國家醫保增補的規則去做工作,爭取早日使品種進入國家醫保目錄。實在沒有希望的,可以調整省增補品種的銷售渠道,或加大潛力品種的銷售推廣。
沈明:第一個的建議是:相關廠商抓住這三年的窗口期,盡力做好每一年,不要想多了,做好一年是一年!第二個建議是:盡快尋找替代產品,這個籃子的雞蛋沒了,要盡快找到另一只能下蛋的母雞!
醫藥觀察家:結合“工作要點”及多個省市的剔除出醫保目錄藥品名單來看,接下來將會有大批藥品變為自費藥。以往,自費藥很容易成為灰色利益輸送、臨床濫用的重災區。如今大批藥品被逐出醫保目錄后,會否加劇這種現象?又該如何保證其合理使用?
鄭佩:自費藥在醫院處方的時候會受到嚴格的監管,患者也希望醫生處方醫保藥品,所以自費藥在院內的銷售會受到影響。但目前大多數醫院是住院才享受醫保統籌報銷,門診就診不享受統籌報銷。所以從門診就醫渠道而言,醫生處方選擇比較多。很多自費藥,特別是門診量大的自費口服藥,銷量受到影響會較小。通過DRG疾病分組管理,以及臨床路徑、合理用藥等手段,可以保證這些自費藥合理使用。
沈明:自費藥依然是藥品,不是說不允許醫生處方。自費藥的生產廠商,有的會自動放棄,有的會頑強掙扎。如何保證自費藥的合理使用呢?只有加強監管,嚴格處罰!
史立臣:自費藥歷來是滋生腐敗非常關鍵的一個點。如今,很多自費藥都被重點監控,但為了保持銷量,近段時間內肯定會夾帶灰色利益輸送。首先,上海的管控模式并不是說自費藥完全不能用,只是得簽署相關的書面文件,那么通過給醫生加大費用等方式還是有銷量的,雖然擔著風險,但是不大。其次,藥品的監控,一個是在用藥方面,另一個是醫保支付方式的管控。國家正在實行DRGs,DRGs實際上是在控制總額,總額一旦控制住了,自費藥想要放大就會很難。所以近段時間會存在灰色利益輸送,監管難度也會加大,過一段時間會逐漸減少,但想完全杜絕,難度太大。此外,很多患者并不知道醫生私自推薦自費藥是否合理,也沒有相應的投訴渠道。所以,要對患者進行相關的宣傳,建設好相應的投訴渠道。這個渠道必須得打開,不打開沒有用。真正讓藥品合理使用,一方面是醫保層面的監督,另一方面是患者層面的監督。
上海首創自費藥管控模式
醫藥觀察家:實際上,對于自費藥的使用和價格,很多地方都有進行嚴格的管理。從上海陽光采購平臺看,上海市陸續有33批自費藥議價掛網,還發布了至少6批暫停掛網資格的自費藥名單。您如何看待上海嚴密監控自費藥?
史立臣:上海首創自費藥管控模式。上海歷來對自費藥的管控力度比較大,如果這種模式發揮效力的話,那相關藥企就真的窮途末路了。上海的管控模式實際上是從兩個角度進行管控,一個是醫保層面的限制,另一個是患者層面的限制,而且還有處罰措施,例如明確了績效考核等,最嚴重的取消處方權。這種管控模式我覺得挺好,但還有一點上海目前沒有做到,就是能不能與互聯網對接起來。例如,上海的帶量采購及藥品使用,能否搭建一個數據平臺,將醫保目錄范圍之內的藥品在醫院的進銷存情況都記錄進去,醫院的庫存、藥品使用、回款情況、醫生處方等都能做到一鍵查詢。之后再將自費藥的管控放進去,醫生再想開大處方,難度和風險就非常大了,這樣就能對整個醫院用藥形成一個非常強的監控體系。
鄭佩:上海市是醫保覆蓋率和報銷比例比較高的區域。全國醫保品種加上增補的品種,完全可以滿足上海市民就醫的需求。自費藥只是作為用藥體系的一個補充,也是給醫生處方更多的選擇?;谟欣诨颊呖祻偷脑瓌t,眾多自費藥掛網,一來可以豐富用藥,方便患者,二來可以為其中部分自費藥進入醫保提供依據。
沈明:上海市的做法值得點贊!但是,光公布自費藥的名單還不夠!如果依然有大量的自費藥被處方怎么辦?如何處理?
醫藥觀察家:從上海陽光采購平臺發布的自費藥品名單中可以看到,不少知名藥企的大品種都曾“中招”。被列入名單后會對相關藥企在該地區的市場產生怎樣的影響?
鄭佩:對這些品種在醫院內部銷售的影響比較大。醫保不能報銷,患者就會提出意見,醫生在處方的時候也會有更多的壓力:為什么有醫保的藥品不開,非要開自費藥?有的醫院醫生還要寫報告、寫說明,非常麻煩。醫生在處方的時候,醫保用藥是優先處方的。
沈明:列入自費藥名單自然會引起處方量減少,銷量下降,市場萎縮。其實,不管藥企是否知名,某個品種是否銷量巨大,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史立臣:進入上海的自費藥名單,銷售肯定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起碼在上海的銷量肯定會減。
醫藥觀察家:作為醫改先行者之一,上海市在自費藥價格、使用方面的管控經驗會否對其他省市起到示范作用?
史立臣:上海市首創的自費藥管控模式有非常大的創新性。這種模式從根本上切斷了醫生和自費藥之間的利益聯系,影響到了醫生的利益。只有影響到醫生的利益才能真正起到管控的作用。所以震懾力還是很大的。此外,上海還有另外一個身份,是藥品集中采購的標桿地區,好東西都是上海創新出來的。
如今上海嚴控自費藥,相信很快就會引起國家相關部門的注意,并將其推廣出去。所以個人估計,上海自費藥管控模式今年就會輻射到全國,全國對自費藥的管控也會有很大的力度提升。而且,進入上海的自費藥名單的部分藥品,也有極大的可能進入其他幾大省市的名單。如果上海自費藥管控模式真正落地的話,將會取得明顯的效果,自費藥費用將會大幅下降,減輕患者的支付壓力。實際上,每個省市對于醫改,對于醫藥的管控都在創新,都在摸索發展。如今上海實踐出了自費藥管控模式,其他省市就可以根據上海的實踐去探索出更多的好辦法。
鄭佩:其實目前國家執行的藥品集中帶量采購,就是福建三明模式和上海模式的綜合體。上海之所以走在醫改的前列,主要是因為其是直轄市,醫保參保比例比較高,在醫改中會率先遇到各種問題。隨著國民經濟發展,目前全國各省份醫保參保水平基本上在95%以上,和上海相差不多,遇到的問題也是上海曾經遇到過的問題。所以上海經驗一定會起到示范作用。
沈明:上海的經驗一定會影響其他省市,這是毋庸置疑的,只不過,不看口號,看每個省市的具體措施與實際效果更重要!
對接三大市場構建產品戰略
醫藥觀察家:可以預見,今后越來越多的藥品將在采購和使用環節受到嚴格監控,自費藥將遭受來自醫保和市場的雙重打擊。在您看來,今年的自費藥將會呈現怎樣的趨勢?是否真的毫無活路?
鄭佩:這個要一分為二地看待。受到重點監控的品種,不管是國家目錄還是地方目錄,被踢出醫保后肯定是雪上加霜,銷量一落千丈。但是大部分自費藥是新上市還沒有被納入醫保目錄,或者是醫保目錄同類較多,因技術落后被淘汰的品種,包括很多經典老藥。這些藥品因為不在醫保,不受控費和國家集采的限制,在空間和價格上有優勢。再加上都在門診或者院外銷售,所以被踢出醫保,可能是“躲過一劫”。
沈明:自費藥的趨勢,一類是逐步退出市場,自生自滅;另一類是縮小戰場,在局部省市依然有銷量;還有一類可能屬于“誤殺”,這類品種有一定的患者群體和治療效果,即使是自費,也會有不錯的銷量。
史立臣:短期來說,自費藥可以通過院外市場、DTP藥房等獲得部分的銷量支撐,但長期來說,若不能證明安全性、有效性,不能證明具有臨床價值,肯定沒有未來。有些輔助用藥本身就是在臨床做假數據出來的,再去從本身挖掘臨床價值,肯定挖掘不出來,這類藥品在中國的市場上幾乎就沒有未來。但有些藥品如果能夠證明有臨床價值,就有可能重新進入醫保。實際上還有一個方向,疾病的預防和康復,但這個方向能不能行不太清楚。這里的前提也是要做臨床證明,并且在量的層面希望不要太大,只能說有一點活路而已。不過,如果藥品原來的臨床獲批數據都存在瑕疵的話,這事兒就不用做了。
醫藥觀察家:若品種沒有進入國家醫保目錄,藥企接下來有兩個選擇,一是爭取成功調進醫保目錄,二是離開醫保渠道,走自費或者零售路徑。而隨著嚴控自費藥,以及零售參與集采開始成為趨勢,您覺得藥企該如何做才能走得更遠?
鄭佩:醫保只是藥品銷售買單方之一,雖然是最大的,但是還有商保、患者自費等,體量也不小。國家在醫保改革相關文件中明確提到要探索多種醫療保險模式發展,鼓勵社會資本進入商保領域。因此,藥企在重點關注醫保產品銷售的同時,也要和商保公司積極合作。此外,探索院外銷售模式,在OTC和非標診療市場發力,如高端醫療和第三終端等,不要把雞蛋都放到一個籃子里,多輪驅動才能走得更遠。
沈明:對藥企與藥商來說,首先要考慮的是,一個藥品是治療什么疾病,是否真的有治療效果?這是一個藥品存在的前提!如果根本沒什么治療效果,或者雖有效果但副作用更大,或者雖有效果但沒有競品更好,那為什么會存在下去呢?難道就靠進入醫保目錄騙國家的錢嗎?難道就靠忽悠患者騙老百姓的錢嗎?如果一個藥企沒有明確的產品定位,什么藥品都生產、都經銷,能做得好嗎?如果這樣的藥企日子越來越紅火,股票價格越來越高,天理何在?給藥企的一個建議是:與其整天想著鉆空子,不如聚焦力量做“好產品”!首先“道”要正,然后才是“術”要好!
史立臣:藥企現在關鍵要做的是對接三大市場,重新制定產品戰略,不同的市場采用不同的產品結構來應對。首先,政策市場包含創新藥和仿制藥,藥企應根據這兩類藥品去形成一個有競爭力的產品結構,不過,政策市場也是一個規模性市場,量很大,但得靠規模取利,想要獲取暴利,難度很大。其次,院外市場,這是企業自主定價的一個利潤市場。
這里有個很要命的地方是,品牌知名度不夠,患者不買,所以越大的、品牌知名度越高的企業在院外市場會發展得越快。從這個意義上講,院外市場千萬不要縮減產品,能多就多,覆蓋的疾病種類越多,覆蓋的患者也會越多。最后,線上市場,現在國家明確線上逐步放開。線上市場對保健性產品、計生產品,或者國外的一些產品等,吸引力比較大,那么就要去規劃如何覆蓋全國,覆蓋全球。針對三大市場,采取不同的產品結構,構建新型的產品戰略,是企業現在要做的事。只有這樣才能活下去,并且活好。
|
Copyright ?2015 廣東穗康醫藥有限公司
粵ICP備15022662號(粵)
-技術支持:信息管理部|聯系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