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發布 人口目標措施受關注摘要:
5月20日,《“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全文公布,有關人口的目標措施看點十足:到2025年,人均預期壽命在2020年基礎上繼續提高1歲左右,人均健康預期壽命同比例提高;到2025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城鄉社區規范健康管理服務率達到65%以上;優化生育服務與保障,實施三孩生育政策,完善相關配套支持措施,等等。
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問題始終是一個全局性、戰略性問題。進入新發展階段,實現高質量發展,對我國人口和勞動力數量和結構提出哪些新要求?我國人口流動有什么特點?疫情對人口增長、人口流動帶來了哪些影響?記者采訪了中國社科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楊舸等專家學者。
人口增長放緩,全國自然增長率為0.34‰,部分省份自然增長率由正轉負
今年以來,各省市區相繼發布2021年人口數據:北京全市常住人口2188.6萬人、上海全市常住人口2489.43萬人、廣東全省常住人口12684萬人……從整體規模上看,2021年我國全年出生人口1062萬人,死亡人口1014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0.34‰。
1062萬的出生人口,低于2020年的1200萬人和2019年的1465萬人。出生人口數為何持續下降?
“出生人口下降是多重因素綜合影響的結果。”國家衛健委相關負責人在回應關于近年來出生人口持續下降的問題時指出,這些因素包括育齡婦女規模下降、年輕人婚育觀念顯著變化、生育養育教育成本偏高加重生育顧慮等。
首先,從人口結構來看,育齡婦女規模的下降,是導致出生人口數量下降的重要因素。數據顯示,2016至2020年,20-34歲生育旺盛期婦女,平均每年減少340萬,而2021年相比2020年,更是減少了473萬。
其次,當前90后、00后作為新的婚育主體,很多在城鎮成長、工作,受教育年限更長,面臨的就業競爭壓力更大,婚育推遲現象十分突出,生育意愿也在持續降低。“育齡婦女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數,2017年調查為1.76個,2019年調查為1.73個,2021年調查降到1.64個。”相關負責人介紹。此外,受住房、教育、就業等多重因素影響,生育、養育、教育孩子的成本居高不下,因而年輕人在生育問題面前變得猶豫不決。
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疫情也對部分人婚育安排產生一定影響。“從全球來看,疫情對生育率的影響總體是負面的。疫情帶來了不確定性和風險,使得部分群眾選擇推遲或者放棄生育計劃。”楊舸告訴記者。
從地方層面來看,廣東省全年出生人口最多,為118.31萬人,出生率9.35‰;死亡人口61.12萬人,死亡率4.83‰;自然增長人口57.19萬人,自然增長率4.52‰。“廣東等經濟發達的地區人口出生率較高,其原因之一是大量的人口流入,且流入的年輕人處于生育年齡段的比重大,所以出生人口多。”楊舸分析。
與此同時,不少省份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現了負增長,如黑龍江、吉林、重慶、內蒙古等。經濟發達地區的江蘇省,人口自然增長率首次由正轉負,為-1.12‰。“江蘇屬于經濟發達地區,吸引了大量人口流入,但由于江蘇人口政策的歷史原因,計劃生育執行嚴格,獨生子女占比大,因而無法改變負增長的趨勢。”楊舸說。
“事實上,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證明,經過工業化、現代化的社會,基本都會出現生育率下降的過程。歐洲等發達地區,由于工業化時間較早,生育率已下降到相對穩定的狀態。對于發展中國家,比如中國、印度來說,生育率還處于逐漸下降的過程。”楊舸表示,從趨勢上來說,人口負增長是不可避免的,不同的是,各個國家的不同國情,決定了人口增長由正轉負的速度和人口結構的變化。
人口流動明顯增加,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3.8年,勞動力素質結構發生重大變化
今年2月,國家統計局網站發布《202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2021年全國人戶分離的人口突破5億,達到5.04億人,其中流動人口3.85億人。各省的數據顯示,2021年人口增量規模居全國前五的省份為浙江、廣東、湖北、江蘇、福建,常住人口數量分別凈增72萬、60萬、54.7萬、28.1萬、26萬。
流動人口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要素,推動了人力資本的地區流動與再配置,也促進了資金、信息、技術等要素的跨區域流動,流動的中國成為了中國經濟的活力之源。
在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看來,人口流向背后首要的動力是地區的經濟活躍度。有沒有好的產業、優質的就業機會,能否帶來較好的收入,是影響人口遷徙流動的主要因素。此外,宜業還要宜居,醫療、教育、生活環境品質等因素也影響著人們對城市的選擇。
從人口遷徙流動情況看,我國人口流動依然活躍,人口的集聚效應進一步顯現。從流向上看,我國人口持續向沿江、沿海地區和內地城區集聚,長三角、珠三角、成渝城市群等主要城市群的人口增長迅速,集聚度加大。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歷了歷史上最快的經濟發展以及深刻的變遷,人口和勞動力的大規模流動是其中最主要的變化之一,人口流入經濟發達地區是一個顯著特點。”楊舸指出,同時,由于更易受經濟等因素影響,青年的人口遷移率要比老年人的遷移率更高,所以經濟發達的省份吸收的人口以年輕人為主,這些人也對當地生育率作出了貢獻。
與此同時,人口凈流出的問題也值得關注。日前公布的《2021年哈爾濱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顯示, 2021年末哈爾濱全市戶籍總人口943.2萬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988.5萬人。相比于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時,2021年哈爾濱全市常住人口減少了10余萬人。
“人口凈流出會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一定負面影響。扭轉人口持續流出的局面,要寄希望于高質量發展,創造足夠多的發展產業,用充分的就業崗位留住人才、留住年輕人。此外,也可以出臺相關政策舉措,提升年輕人生育意愿。”楊舸表示。
從經濟角度來看,勞動力是經濟發展重要的要素投入。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勞動力資源仍然比較豐富。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16歲至59歲勞動年齡人口為8.8億人,勞動力人口資源仍然充沛,人口紅利繼續存在。
不止如此,勞動力整體素質在提高,包括知識素質、文化素質和身體素質都在改善。5月17日,教育部新聞發布會上披露,我國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達到2.4億,新增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達13.8年,勞動力素質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全民族素質得到穩步提高。
“十四五”時期,我國進入新發展階段,在發展主題、發展目標和發展動力等方面都有了重大調整。在新發展階段,我國要主動進行勞動力市場調整,堅持就業優先政策,把勞動力要素配置提升到更高水平,通過勞動力要素提升為我國高質量發展提供強大持續動力。
完善積極生育配套支持措施,進一步改善我國人口結構、保持人力資源稟賦優勢
“繼續做好生育保險對參保女職工生育醫療費用、生育津貼待遇等的保障,做好城鄉居民醫保參保人生育醫療費用保障,減輕生育醫療費用負擔。做好生育咨詢指導服務。推進‘出生一件事’聯辦……”在《“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中,完善生育和嬰幼兒照護服務是重要內容,一系列舉措著力推動優化生育服務與保障、促進嬰幼兒健康成長。
人口問題是影響經濟和社會發展全局的重大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根據我國人口發展變化趨勢,黨中央審時度勢先后作出單獨兩孩、全面兩孩等重大決策部署,取得了積極成效。2021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優化生育政策促進人口長期均衡發展的決定》對外發布,提出優化生育政策,實施一對夫妻可以生育三個子女政策,配套實施積極生育支持措施。這是我國人口與生育政策的又一次歷史性調整,有利于改善我國人口結構、保持我國人力資源稟賦優勢、平緩總和生育率下降趨勢、鞏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果。
今年“兩會”上,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完善三孩生育政策配套措施。河北、四川、浙江等省區市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也明確提及:完善或落實“三孩”生育政策。
“兩會”后不久,有娃一族迎來減稅消息:國務院印發《關于設立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的通知》,將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費用納入個人所得稅專項附加扣除。
3月底,國家稅務總局開發的個人所得稅APP正式上線嬰幼兒照護費用專項附加扣除,家里有3歲以下嬰幼兒且繳納個稅的監護人,填報子女等相關信息后,4月份發工資時就可以一次性享受扣除額度,減輕家庭養育負擔。
扣除額度有多高?《通知》明確,自2022年1月1日起,納稅人照護3歲以下嬰幼兒子女的相關支出,在計算繳納個人所得稅前按照每個嬰幼兒每月1000元的標準定額扣除。
“這是一項惠及千家萬戶的福利,也受到了群眾的廣泛歡迎。”楊舸說,作為優化生育政策的配套支持措施之一,增加嬰幼兒照護費用的稅前扣除,有利于減輕家庭撫養負擔。從目前來看,三孩生育政策的效果還不明顯,但隨著生育支持和保障措施陸續出臺,政策效果將逐步顯現。
2015年至2020年人均預期壽命從76.34歲提高到77.93歲,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國家戰略
“這十年,社會保障網全方位織密織牢?;攫B老保險參保人數由7.9億增加到10.3億,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和居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穩步提高……”5月12日,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公共服務全方位普及普惠,社會保障網全方位織密織牢,社會的共享水平取得了歷史性進步。
得益于社會保障網織密織牢等因素,經過努力,我國人民健康水平不斷提高。2015年至2020年,人均預期壽命從76.34歲提高到77.93歲。《“十四五”國民健康規劃》指出,到2025年人均預期壽命在2020年基礎上繼續提高1歲左右,展望2035年人均預期壽命達到80歲以上,人均健康預期壽命逐步提高。
老齡化是人類文明進步的重要體現,也是我國今后較長一個時期的基本國情。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超2.67億,占全國人口的18.9%。“十四五”時期,我國人口老齡化程度將進一步加深,60歲及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將超過20%,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所有的國家都曾經經歷或正在經歷老齡化。這是人類的規律,我們只能應對挑戰。”中國人口學會會長、中國人民大學社會與人口學院教授翟振武指出,老齡化社會標志是指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達到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7%。
不可否認,人口老齡化會對我國經濟增長帶來一些不利影響。“人口老齡化不可避免會對社會經濟發展帶來影響,減少勞動力的供給數量,增加家庭養老負擔,同時對基本公共服務、社會公共基礎設施更新等帶來一定壓力。”楊舸說,但辯證來看,在促進銀發經濟發展、擴大老年產品和服務消費、推動技術進步等方面,也將孕育新的經濟發展機遇。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老齡工作,精心謀劃、統籌推進老齡事業發展。從“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寫入黨的十九大報告,到印發《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從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到出臺《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我國建立起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老年社會保障安全網,保障水平不斷提升,養老事業和產業正在協同發展。
當前,我們正處于大力推動老齡事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要通過完善社會保障和養老服務體系、加強老年健康服務、促進老年人社會參與、加快老齡產業發展、構建老年友好型社會等舉措,讓好政策落細落實,著力解決好現實問題。
|
Copyright ?2015 廣東穗康醫藥有限公司
粵ICP備15022662號(粵)
-技術支持:信息管理部|聯系我們
|